水循环说课稿

时间:2024-02-17 20:26:14
水循环说课稿

水循环说课稿

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,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,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。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循环说课稿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水循环说课稿1

一.背景分析

(一)说教材分析

《自然界的水循环》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《地球上的水》的开篇内容,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,激发学生求知欲,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。

本节课由“相互联系的水体”和“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”两部分内容组成。“相互联系的水体”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、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,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。“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”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,紧紧围绕 “水循环示意图”以海陆间循环(又称大循环)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,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。

(二)说学情分析

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;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,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、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,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。

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,对原理性认知较少。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;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,对物态变化中吸、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;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、河流的补给等内容。

(三)说教师自身

所谓“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”,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,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,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、帮助者。

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,在四个指标,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,我是ENFP型,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。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,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、成绩、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,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,营造一种自由、活跃、和谐的环境,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。

二.教学目标

(一)说课标

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“运用示意图,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,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”,其中“说出”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,为“了解”的水平;“说明”水循环的地理意义,为“理解”的水平,为本节课的重点。

(二)说教学目标

根据以上对教材、课标的分析,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,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: 1 知识与技能

1)知道水的三态变化,说出水圈的构成。

2)绘制水循环示意图,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。

3)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。

2 过程与方法

1)通过绘制“水循环示意图”,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。

2)通过结合“水循环示意图”、分析其过程,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。

3)通过小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,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,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
1)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,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,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。

2)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,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。

3)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,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,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。

三.教学重点、难点

(一)说教学重点: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

教学重点的确定,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,从而对我国的“黄河小浪底工程”、“南水北调工程”有更深层次的认识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,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。

(二)说教学难点: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

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,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,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。

四.教学策略

(一) 说教法

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,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。教无定法,贵在得法,这是新课程“以人为本”的教育思想的体现。以此为出发点,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,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,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:

1、地图法:学会观察图3.2和图3.3运用示意图,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,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,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。

2、案例分析法:(黄河断流问题)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 生影响,不断完善知识体系,真正达到巩固知识、培养能力、提高素质的目的。

3、探究教学法: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、视频材料以及文字、 数字资料,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,共同分析探讨,培养分析、探究的能力。

(二)说学法

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。学会是中心,会学是目的。学法上,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“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”,倡导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“授之以渔”,

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。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:

1、学会析图、绘图: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.2和图3.3,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;

2、学会分析: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,学生收集相关资料、通过讨论、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。

3、学会探究: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,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,学会扑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,共同分析探讨,进而进行提炼、概括。

六.板书设计

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圈的特点:连续但不规则 相互联系水圈的组成:

的水体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

自然界的

水循环概念

水循环的过主要类型、环节

程和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

地理意义

水循环说课稿2

本节课是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。第三章内容总体讲述的是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:先是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,接着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,最后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。

本节课的重点是: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

本节课的难点是: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

说课内容

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副图片——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图,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分布是不同的,学生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很轻松回答出: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。接着问:“那么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?”先让学生复述再通过课件演示,直观感受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。最后提问:“植物吸 ……此处隐藏12555个字……概念、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。

2、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,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。

德育目标

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,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,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,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。

三、说教学重点、难点

教学重点

1、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。

2、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。

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,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。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、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。

教学难点

1、 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、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。

2、 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。

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、地貌、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,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,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。

四、说教学方法

教无定法,应以学定法,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。以此为出发点,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,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:

1、构建问题情景,引导探究性学习

在教学中,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,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,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,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。

2、 师生合作、生生合作,引导合作学习

师生之间、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,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,在获取知识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,培养合作的态度。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,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,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,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。

水循环说课稿8

题目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节《水循环》,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:

一、说教材

(一)、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

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“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”的内容要求中提出:“运用示意图,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,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。”根据“标准”要求,学生对于“水循环示意图”不但要能“读”,而且还要会“说”、会“画”、会“用”。通过示意图的学习,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。

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,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。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。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,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。本课是在前三节的基础上,从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---水,这一关键地理要素入手,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与四大圈层的联系,探究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过程。总体上说,本节的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,在教学中要给予重视。

(二)、说教学目标:

1、知识与技能:

①运用示意图,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。

②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。

2.过程与方法

①读图分析法、比较法、案例分析法

②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,掌握水循环的全过程

3.情感态度和价值观

激发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和热情,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。

(三)、说重点: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

难点: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

二、说教法

为了突破本节的重点、难点,我选择如下教法:多媒体及实验演示法,材料导学法,案例分析法,问题讨论法等。

三、说学法:

通过本节的学习,要让学生学会读图、用图、学会合作、学会探究。

四、说教学手段:

多媒体演示,实验演示。

五、说学情:

以往的课堂实验从设计到流程大都是由教师交由学生去做,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实施,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,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,我们教师不应低估学生的这种能力,在实验设计及讨论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。当然,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,但只要我们教师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指导,学生完全可以设计出实验的方案。

六、说教学程序:

五个步骤

1.①首先用水循环动画导入新课,以动画的形式导入新课,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调动学生学习兴趣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。

②然后让学生观察,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,有蒸发、水汽输送……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说出来,这些环节就构成了水循环的过程。这种水循环也叫海陆间大循环,

③由于水循环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较大规模的水体运动,学生的知识基础只局限于对水循环过程中某个环节,如:蒸发、降水有所了解,而对水循环的这种连续的运动状态并没有直观的感受,因此,我设计了一个课堂实验,实验器材由日常生活用品得到启示,有玻璃箱体、加湿器、吹风机,装有冰块的塑料瓶,带有斜坡的矬子……

我先将器材教给学生,不告诉学生实验方案,让学生开根据水循环过程来设计实验方案,具体的实验过程是这样的:加湿器中的水汽表示海水蒸发,吹风机吹动水汽表示水汽输送,当水汽被输送到玻璃箱体的另一端,由于玻璃箱体上放有装有冰块的塑料瓶,水汽遇到冰冷的玻璃会凝结成水滴降落下来,水滴落在斜坡上会沿斜坡向下流动。由此,水循环的过程及各个环节在实验中都得到体现。

这个实验的设计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,生动,具体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意识,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。然后是对水循环这一规律的总结。

2.对于本节的另一大重点---水循环的意义。我采用材料导学法,引入以下三个材料,让学生就近分组讨论,每组派代表发言,分析归纳出水循环的意义。

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,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。

3.对于本节的另一大难点: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,我首先提出问题:人类可以参与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?让学生联系生产、生活实际举例,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,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不同观点,引导学生进行探究,最后得出结论:地表径流,如南水北调、修建水库;降水,如人工降雨;蒸发,如改变地表植被,如楼兰古国衰亡的原因。加入的图片资料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。

4.最后是案例分析,由案例引出“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”?该环节可将学生分成正方、反方进行辩论,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。激烈的辩论之后我进行点评: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,不顾水循环平衡的原理,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!

该环节的设计通过案例引入辩论,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增强了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,树立了学生科学的资源观。同时,让学生认识到,人类要用科学的理论、发展的观点来指导个人行为。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即对学生进行了情感、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,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。

5.课堂练习

6.课堂小结:出示知识结构体系。

《水循环说课稿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